【嗨!我的“宝藏老师”④】两次转身,十六年蝶变!她是治愈学生的“心灵捕手”

时间:2023-09-08 11:03:22来源:大河报教育

2007年,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,李兰英正式成为郑州市管城区乡村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,乡村学校缺主课老师,她主动要求教语文课,填补教师空缺;

2011年,李兰英调到管城区港湾路小学。两千人的学校,心理教师不能缺位。在担任港湾路小学语文老师的同时,她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“主心骨”;


(相关资料图)

两次转身,16年蝶变,李兰英的初心未变,教育热情不减。

遇到“10”后学生,她尝试在“沙盘和作文”融合上下功夫,助力更多孩子爱上写作,阳光成长。

重拾专业,助力亲子关系“破冰”

温柔、有耐心,是李兰英给人的第一印象。

乡村学校缺主课老师,她毅然放下心理学专业,主动要求教语文课,填补教师空缺。她的语文课很受学生喜欢。课堂上,她提问,孩子们把手举得高高的;她领读课文,孩子们总是声音响亮,眼神专注。孩子喜欢她,也让李兰英收获了家长的尊重与认可,成为其教育理念的忠实追随者。

教育心理学专业出身,李兰英总觉得专业知识不能“丢”。利用课余时间,她将心理学知识与家校共育理念融合,用书信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,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会。平日里忙于农活的家长们,参与热情出奇的高。

“爸爸总是忙到很晚才回家,很少陪我聊天、玩耍”“我希望妈妈可以多夸夸我,多听听我的想法”……家长会上,当她把孩子写的书信读出来时,不少家长落泪了。这次家校心理课堂,也为亲子关系“破冰”找准了方向。

家长会后,李兰英触动很大,她表示:家校共育是一体的,亲子关系和谐,师生关系也会更好,孩子才能阳光自信地成长。这也为她日后兼职心理教师岗位,埋下了伏笔。

化身“心灵捕手”,巧解少年心结

2011年,调到港湾路小学,李兰英迎来了教育生涯的更大考验。

港湾路小学地处管城区人口密集区,有两千多名学生在学校就读,人数多,心理教师更不能缺位。此后,李兰英挑起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担子,在担任语文老师的同时,她也是学校心理辅导的“主心骨”。

五年级的杨子(化名)厌学,即使到了学校门口,也会跟妈妈哭闹着,不肯走进学校。正在校门口执勤的李兰英看到这一幕,邀请母子俩到心理辅导室解“心结”。

“我让孩子去拿物品放到沙盘中时,他站立在原地很久都没有动,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孩子内心不够丰富。”李兰英表示,沙盘游戏中,她观察到,杨子拿了船,反复用沙子掩埋,这说明孩子之前有心理创伤。

经过与杨子妈妈沟通,李兰英知道了由于父母关系不和谐,杨子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家庭中,逐渐封闭内心,也不愿意走进学校,认识新朋友。沙盘游戏后,李兰英用“房树人”绘画治疗法,让杨子与妈妈角色互换,让杨子感受妈妈的内心,理解妈妈。

“杨子以前总是沉闷着,也不跟同学玩,整个人心事重重的。经过这次心理辅导,他阳光了很多,不仅会举手回答问题,看到老师,也会主动打招呼。”班主任杨青青这样告诉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。

永远在讲台上发光发热

杨子的改变,让李兰英看到心理辅导的必要性,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小学心理教育课程创新的决心。

心理辅导室就是她的课程创新天地。她开设家长读书会活动,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,让家长学会换位思考,分享更多实用教育方法;她利用语文专长,与同事组建沙盘作文社团,让学生以沙盘为媒介,将头脑中的情感具象化、场景化。这样一来,不仅降低了作文的写作难度,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,更让人意外的是,数学成绩也有了长足进步。

“在学校里,除了操场,心理辅导室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。”李兰英表示,这也是她当初坚持选择心理辅导室尝试“沙盘与作文”融合的原因。后来,李兰英用沙盘带领孩子们先后完成《小小动物园》《我和谁有个约会》《猜猜我是谁》等主题写作,讲到温柔的妈妈,女孩会把长颈鹿放进沙盘,谈到严厉的爸爸,男孩会不假思索地拿起狮子。

“人物具象化,写作难度自然就降低了。场景浮现脑海,孩子的情绪回来了,写作时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。”谈到这时,李兰英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

2012年至2023年,作为管城区港湾路小学教师代表,李兰英勤于思考,大胆创新,她执教的《学会感恩》等课程多次获得管城区优质课一等奖,她指导的《让爱住我家》等心理剧多次荣获河南省一等奖。2021年,由李兰英主持的课题研究《运用沙盘游戏提升小学中段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》获得郑州市一等奖。

作为郑州市管城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,行走在乡村和城市间,李兰英是躬耕讲台的语文老师,也是治愈少年的“心灵捕手”。

关键词:
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